初等教育学院举办“行·勠力同心”社会实践分享会暨“先锋先行·总有党员在身边”活动

发布者:初等教育学院发布时间:2025-06-03动态浏览次数:10

5月29日下午,初等教育学院在智贤楼A108开展“行·勠力同心”社会实践分享会暨“先锋先行·总有党员在身边”活动。来自20个少数民族的同学和大一新生代表参会,学生党员朱旭和党员发展对象杨盈馨同学作为优秀志愿代表,以亲身经历讲述自身的志愿服务故事,诠释青年担当,传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

分享会上,朱旭以“青春志愿行:用奉献点亮青春之光”为主题,回顾三年志愿历程。从单日服务13小时的迎新志愿者,到深入墩尚镇、海头镇开展“博爱青春”暑期支教,他用1900+小时服务时长串联起成长轨迹。在讲述新合村支教经历时,他回忆离别时孩子们拽着衣角说“老师别走”,那一刻明白志愿不是单向付出,而是真诚换真心的双向奔赴。他还展示了参与省园艺博览会、“一带一路”国际会议等大型活动的服务照片,分享从普通志愿者到组织者的角色蜕变经验,同时鼓励学弟学妹,尤其是少数民族同学,在支教和社区服务中以实践行动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

杨盈馨则以馨康宝贝融合园和市社会福利中心的特殊儿童志愿服务为切入点,讲述与“唐氏综合征”儿童的互动故事。当她回忆起小朋友在镜子前无法认知自我、面对“危险”不知躲避的场景时,现场听众深受触动。 当孩子们亲切地喊着“姐姐又来了”并扑进怀里,从最初为 “完成志愿时长” 到后来主动延长服务周期,她在图书馆助读、福利院陪伴等日常实践中,逐渐读懂 “奉献” 的深层含义,更展现了志愿活动如何让自己从“小圈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收获“双向治愈”的温暖。她向少数民族同学发出倡议:“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将家乡的民族特色融入志愿服务,让多元文化在实践中绽放光彩。

此次分享会不仅是志愿经验的传递,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两位分享者用故事与数字交织的讲述,勾勒出志愿精神的传承图谱,同时生动展现了志愿服务在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活动旨在通过榜样引领,帮助青年学子,尤其是少数民族同学,深化在服务社会中对责任与使命的理解,实现从“完成任务”到“主动奉献”的价值升华,真正让志愿精神成为照亮青春的灯塔,激励更多学子在实践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